论不保真规则下拍卖师准入资格的荒谬性
![]() |
在光怪陆离的拍卖场上,有一条被视为基石却又极其讽刺的规则:不保证拍品真实性。拍卖行凭借这一免责声明,巧妙地将其在交易中应承担的核心责任转移了出去。而与此同时,主持这场盲拍游戏的拍卖师,却头顶着一项由国家背书、中国拍卖行业协会颁发的准入类职业资格。当需要专业判断和信用背书的环节被系统性地豁免,我们不得不问:这道准入的高墙,究竟在保护谁?它存在的逻辑基础,又在哪里?
这构成了一个现代市场中最深刻的悖论:一个在关键问题上不负责任的角色,却被赋予了严格的资格准入门槛。这套体系,已然演变为一个维护行业特权、架空公众信任的失信堡垒。

拍卖活动的核心风险与价值在于定价,而定价的基础在于定真。如果一件艺术品的真伪、年代、价值都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,那么拍卖师所主持的,就不再是价值的发现,而是一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赌博。
1.不保真抽空了准入资格的专业内核。设立准入资格的根本理由,是确保从业者具备避免重大专业风险的能力。例如,医生准入是为对生命负责,律师准入是为对正义负责。那么,拍卖师准入,理应对艺术品真伪及价格公允性承担核心责任。然而,不保真规则恰恰宣告了他们对这一核心责任的放弃。当一个拍卖师无需为拍品的真假负责,也无需为最终价格的扭曲负责时,我们耗费社会资源去严格考核、认证的,究竟是他的什么专业能力?是他的槌子用得标准,还是他的口齿足够伶俐?当最需要专业判断的环节被豁免,准入资格所标榜的专业性便成了一种空洞的表演。
2.资格成为免责的护身符,而非负责的承诺。当前的制度设计下,准入资格扮演了一个极其扭曲的角色。它并未增强拍卖师对消费者的责任,反而为整个行业的不负责提供了合法性外衣。拍卖行可以宣称:我们聘用的可是国家认证的准入类拍卖师!以此营造一种专业、可靠的假象,从而吸引买家踏入不保真的陷阱。在这里,拍卖师资格不再是责任的起点,反而成了规避责任的工具。它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烟雾弹,用官方的认证,迷惑了市场对责任真空的审视。
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作为准入资格的颁发者与管理者,在这一悖论中处于核心位置。它同时扮演着两种角色:既是行业利益的代表(运动员),又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守门人(裁判员)。
1.垄断资格,维护行业内部人利益。这种二位一体的身份,使得准入制度极易沦为维护现有格局、限制外部竞争的工具。通过控制考试难度、培训内容和注册流程,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能够有效地控制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,塑造一个稳定而封闭的圈子。这道壁垒,保护的并非是消费者的权益,而是圈内人的生意。它阻止了新鲜血液和跨界思维对传统拍卖模式的冲击,使得不保真的行业潜规则得以世代相传,难以撼动。
2.用形式专业替代实质专业。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导的资格考试,必然侧重于可标准化测试的知识,如拍卖法规、流程、历史等。然而,对于拍卖师最应具备、却因不保真而无需负责的艺术品鉴赏能力、市场真伪洞察力等实质专业素养,考试要么无法有效衡量,要么刻意回避。这导致整个拍卖师资格认证体系在核心问题上失能,只能在一些边缘和形式的技能上大做文章,培养出一批懂流程、不懂东西的“合格”拍卖师。
在统一大市场呼唤破除壁垒、强化信用建设的今天,保留这样一个责任与权力严重错位的准入制度,无疑是逆潮流而动。改革的方向不是修补,而是重构。
1.果断拆墙:从准入类降维为水平评价类。这是破除垄断的第一步。取消强制性的执业门槛,允许市场自主选择拍卖主持人。让那些真正有眼力、有口碑、能促成交易的能人自由进入,无论他们是否拥有一张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证书。这将迫使所有从业者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,凭真本事竞争。
2.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筛选机制。当资格壁垒消失,信用就成为唯一的硬通货。应建立全国联网的拍卖师及拍卖企业信用档案,将其主持的拍卖会成交率、拍品真实性(尽管不保真,但事后被证实为赝品的比例)、买家和卖家的投诉与评价等数据全部公开透明化。一次重大的假拍或拍假事件,就应足以让其信用破产,被市场永久淘汰。这种来自市场的约束,远比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一纸空洞的资格证更有力量。
3.倒逼行业改革。一旦拍卖师的铁饭碗被打破,市场竞争将无比激烈。为了生存和发展,拍卖行将不得不思考如何重建信任。它们可能会自发地推出有条件保真、先行赔付等增值服务,以吸引谨慎的买家。届时,拍卖师真正的专业素养(包括其对拍品的审慎评估、对风险的把控)才会被市场真正需要和珍视。
一个不对真假负责的拍卖师,配不上一个国家背书的准入资格。这就像一个不对飞行安全负责的飞行员,他的驾照毫无意义。当前拍卖师的准入制度,是一个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堡垒,其信用基础早已被不保真这条规则自身所掏空。
它存在的唯一合理性,在于维护一个封闭体系的特权和利益。是时候拆掉这座失信的堡垒了,将选择权交还给市场,让信任在公开、透明的竞争中重新生长。唯有如此,那落槌之声,才能重新敲响价值的回音,而非特权与侥幸的丧钟。
举报文章查阅平台:www.jypc.net.cn;证据征集邮箱:china@zgks.net;24小时援助热线:18951853458。(特别提醒:冒领军饷,是人社系统培训骗补的惯用伎俩。请用姓名和身份证号,在www.osta.org.cn上查询,看看自己的或者单位员工的个人信息,是否被用于培训骗补,冒领国家财政补贴和职工失业保险金)。
![]() |
| 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








